专利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,涉及多个维度和多种方法。
一、评估指标体系
根据《专利评估指引》国家标准,专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法律价值、技术价值、经济价值三个一级指标,以及14个二级指标、27个三级指标及若干项扩展指标。具体如下:
· 法律价值:主要考虑专利的稳定性、有效性、保护范围等因素。如专利权利要求的清晰度、专利的地域范围等。
· 技术价值:涉及专利的技术先进性、创新性、适用范围、可替代性等。比如专利是否解决了行业关键技术问题、是否有广泛的应用场景等。
· 经济价值:包括专利的市场应用情况、市场规模前景、预期收益等。像专利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、专利技术带来的新增利润等。
二、评估方法
· 成本法:通过计算专利的研发成本、申请费用、维护费用等历史成本,并考虑一定的贬值因素,来确定专利价值。适用于研发成本较高、技术较为成熟、市场前景较为明确的专利。优点是计算简单、数据容易获取,能反映专利实际投入成本;缺点是忽略了专利的未来收益和市场需求等因素,可能会低估专利价值。
· 市场法:通过比较类似专利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,来确定被评估专利价值。适用于有活跃交易市场的专利,如一些热门技术领域的专利。优点是能够反映市场对专利的认可程度,评估结果较为客观;缺点是需要找到足够数量的可比交易案例,且交易案例的可比性难以保证,可能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。
· 收益法:基于专利预期产生的未来收益,通过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当前的价值来评估专利。适用于具有明确的收益预期和稳定现金流的专利。该方法能较好地体现专利的潜在经济价值,但对未来收益的预测和折现率的确定存在一定难度。
· 其他方法:如实物期权法,评估项目的价值不仅包括项目产生的收益,还包括决策者的选择权所带来的收益,即期权价值,该方法被认为是最复杂的专利评估方法。还有模糊数学评价法,基于模糊数学理论,通过专家打分、层次分析法等确定权重,建立模糊矩阵得出专利价值。AHP评估模型法则采用相对标度的形式,依靠决策者的判断,对同一层次有关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,合成方案对决策目标测度。
三、评估流程
1. 评估准备:明确评估目的、评估对象,组建评估团队,收集相关资料。
2. 评估策划:确定评估方法、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,制定评估工作计划。
3. 评估实施:对专利的各项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,收集数据、进行计算。
4. 评估分析: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,撰写评估报告,包括评估目的、评估方法、评估过程、评估结果等内容。
5. 报告提交:将评估报告提交给委托方,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。
四、案例
某央企积累了上千件专利,每年专利维护成本高昂,需要筛选评级内部专利,采取放弃、转让、许可等策略对企业现有专利进行有效管理。通过结合信息通信(ICT)行业情况与企业特点,建立一套适合通信行业的专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,按照该指标体系对通信行业的专利展开分析,为集团专利分级分类管理工作提供帮助。该项目最终向企业交付了专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及操作手册、单项专利价值分析报告、组合专利价值分析报告、专利参考评估价格、对标公司专利检索分析报告、专利价值评估研究项目总结报告等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