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利侵权是指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,以生产经营为目的,实施了依法受保护的有效专利的违法行为。
一 侵权类型
1. 未经许可制造专利产品的行为:指没有得到专利权人的授权,擅自生产制造与专利产品相同或等同的产品。
2. 故意使用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的行为:明知是他人的专利产品,仍然进行使用。
3. 销售、许诺销售未经许可的专利产品的行为:包括实际销售侵权产品以及作出销售侵权产品的意思表示等行为。
4. 使用专利方法以及使用、销售、许诺销售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行为: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专利方法,或使用、销售等通过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。
5. 进口专利产品或进口依照专利方法直接得的产品的行为:未经专利权人许可,将专利产品或依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进口到本国。
二 侵权要件
1. 形式要件
——涉及有效中国专利:实施行为所涉及的必须是一项有效的中国专利,包括发明、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。
——未经许可或授权:实施行为没有得到专利权人的许可或者授权。
——以生产经营为目的:实施行为必须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,非生产经营目的的实施,一般不构成侵权。
2. 实质要件:判断实施行为是否属于专利的保护范围,主要表现为:
——技术特征全部相同:行为人所涉及的技术特征与专利的技术特征全部相同,则构成侵权。
——技术特征更多:行为人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多于专利的技术特征,也构成侵权。
——技术特征等效:行为人所涉及的技术特征与专利的技术特征有相同的,有相异的,但是相异的技术特征与专利的技术特征是等效的,仍构成侵权。
三 侵权分类
1. 直接侵权行为:直接由行为人实施的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,如制造、使用、许诺销售、销售、进口发明、实用新型、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等行为。
2. 间接侵权行为:行为人本身的行为并不直接构成对专利权的侵害,但实施了诱导、怂恿、教唆、帮助他人侵害专利权的行为,如销售专利产品的零部件、擅自转让其专利技术等。
3. 假冒专利:未经专利权人许可,在非专利产品上标注专利标识,或者在广告、宣传等活动中虚假宣传其产品为专利产品,误导消费者。
四 法律责任
1. 民事责任:包括停止侵权、赔偿损失、消除影响等。
2. 行政责任: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有权责令侵权行为人停止侵权行为、责令改正、罚款等,还可应请求就赔偿数额进行调解。
3. 刑事责任:依照专利法和刑法的规定,假冒他人专利,情节严重的,应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。
五 专利侵权的诉讼时效
——一般诉讼时效:专利侵权的诉讼时效为三年,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。
——特殊诉讼时效:如果侵权行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持续进行,专利权人可以在侵权行为终止后两年内提起诉讼。
六 取证方法
1. 自行取证和委托律师调查取证:权利人自行取证可能有难度,律师则具有专业优势,调查取证更方便,收集证据的范围也更广。
2. 申请公证机关进行证据保全:公证证据具有推定为真的效果,公证机关对证据进行保全,其效果与法院依职权所进行的保全相当。
3. 申请法院进行诉前证据保全:法律规定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,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可向法院申请诉前证据保全。
4. 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证据: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取得的证据,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,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。
5. 申请行政机关调查取证: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在查处案件的过程中,可以根据需要依职权调查收集有关证据。